患兒,男性,病理診斷為顱內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,在術后輔助化療期間,核磁提示腫瘤增大,但血清腫瘤標志物持續減少,如何診斷?一定是復發嗎?
注意啦!在這種核磁結果與血清標志物結果不匹配時,一定要考慮生長性畸胎瘤綜合征的可能。如果技術上可行,建議進行二次手術探查以獲得準確診斷。
那么,什么是生長性畸胎瘤綜合征呢?
定 義
混合性惡性生殖細胞腫瘤(Mixed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,MMGCT)通常包括不同腫瘤亞型的組合,包括卵黃囊瘤、生殖細胞瘤、胚胎癌、絨毛膜癌和/或成熟或未成熟畸胎瘤。
MMGCT的惡性成分通常對化療和放療敏感,而畸胎瘤成分則不敏感,在輔助治療期間或治療后,成熟畸胎瘤成分可能會加速生長,在核磁上保持為具有特征性蜂窩狀外觀的穩定殘留腫塊,隨后在二次手術探查時得到證實。而腫瘤標志物AFP或β-HCG則反常地減少或正?;?。這種罕見的現象稱為生長性畸胎瘤綜合征(growing teratoma Syndrome,GTS)。
這種現象是1982年由Logothetis等人在顱外生殖細胞腫瘤患者中首次報道。最初Logothetis等人描述的GTS特點包括:(a)先前升高的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正?;?;(b)化療期間或化療后腫瘤增大;以及(c)除MT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生殖細胞腫瘤成分。
顱內生殖細胞腫瘤也可發生GTS,稱為顱內生長性畸胎瘤綜合征(intracranial growing teratoma Syndrome,iGTS)。但迄今為止報告的病例數有限,最主要的有3項研究:
(1)2009年,韓國,研究者觀察了52例新診斷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,有6例(11.5%)后期發生iGTS。
(2)2011年,韓國,研究者觀察了170例顱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, 11例(6.5%)被確診為iGTS。
(3)2020年,來自北美、澳大利亞的22個中心的研究者從777例顱內生殖細胞瘤腫瘤患者中納入分析了39例iGTS(5%)。同時,該研究中擴展了Logothetis等人提出的iGTS定義:在治療期間,只要最主要成分是成熟畸胎瘤,且腫瘤標志物減少,允許有最少量其他生殖細胞腫瘤成分的殘留。具體包括:(a)初診斷為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細胞腫瘤;(b)治療期間或治療后,影像學上腫瘤生長,而腫瘤標志物減少、正?;虮3株幮?/strong>;(c)二次探查手術證實主要成分為成熟畸胎瘤。
臨床特點
1、發病率
iGTS在純生殖細胞瘤患者不發生。均發生在非生殖細胞瘤的生殖細胞腫瘤,如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、未成熟畸胎瘤,少部分來自卵黃囊瘤。在整個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的發病率為5%-10%左右。
男性發病率更高(約占85%),松果體區更易發生(約占65%-87%)。
2、發生時間
發生在初始診斷生殖細胞腫瘤后2個月(范圍0.5-32個月),可以發生在輔助放化療期間,也可以發生在輔助治療之后。
3、發生的原因/機制
(1)化療誘導未成熟生殖細胞分化為成熟畸胎瘤表型,這可以通過文獻數據“生殖細胞腫瘤初次術后病理,一半左右患者含有未成熟畸胎瘤成分”得到支持。
(2)低劑量照射可觸發畸胎瘤成分的生長或成熟,使成熟畸胎瘤成分不受抑制地生長。
4、影像學特點
iGTS在核磁上往往呈現蜂窩狀多囊性生長模式,不規則強化,這是其典型影像學特征。

a:初診斷時,鞍上,混合生殖細胞腫瘤
b:診斷為iGTS時,囊性病灶

c:初診斷時,松果體區,未成熟畸胎瘤
d:診斷為iGTS時,腫塊體積增大,完全囊性改變

e:初診斷時,松果體區,實性,卵黃囊瘤
f:診斷為iGTS時,腫塊增大,多囊性改變

g/h: 脊髓轉移的病例(混合生殖),新病變位于骶骨區域,呈細長的多囊性改變
診 斷
診斷主要標準:治療過程中腫瘤增大,腫瘤標志物減少、正?;虮3株幮?,二次探查手術證實主要成分為成熟畸胎瘤。
治 療
iGTS的治療主要依靠外科手術切除。全切患者的預后更好。除手術干預外,原有治療軌跡基本保持不變,患者繼續先前計劃的生殖細胞腫瘤的治療,5年的總生存率可達92%。

結 論
(1)對于可疑進展的非生殖細胞瘤性生殖細胞腫瘤(NGGCT),如果在輔助化放療期間或早期隨訪期間影像學上觀察到病灶生長,但腫瘤標志物陰性或正?;?,則懷疑有生長性畸胎瘤綜合征(iGTS),應嘗試進行手術切除以獲取病理準確診斷。
(2)如果病理證實為iGTS,或僅表現為壞死或纖維化,且不存在任何活性成分,則患者不能被視為疾病進展。
(3)早期識別和懷疑iGTS對于確保及時進行手術干預至關重要。早期根治性切除可能是改善iGTS預后的首選治療方法。iGTS切除術后應恢復生殖細胞腫瘤原有治療計劃。
參考文獻:J Neurosurg Pediatrics (2009) 3: 392-396; J Neurooncol (2011) 101:109–115; J Neurooncol (2020)147:721-730
敬請注意:本文僅供相關專業人員學習參考之用,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依據。如出現文中描述的癥狀,請及時就醫。另外,本文僅節選原文的一部分,內容可能不完整或與原文存在偏差,若需更完整的信息請參閱原文。
撰 稿:蓋菁菁
審 校:張俊平